撰文:Todd
首先祝贺以太坊 10 周年的生日!
距离我注册的第一个以太坊钱包时间已经正好过去了 8 年时间。
过去有个说法,说人类平均每 7 年就会有一次大规模的细胞更新的替换。
确实,从细胞的角度来说,我早已不是我。
以太坊却依然是以太坊。
我的最早以太坊钱包仍然健在,甚至当年留在钱包里的剩的一点零钱,居然都原地增长了 10 倍。
彼时彼刻,我就在家里码字,在探讨以太坊;
此时此刻,很难想象,我依然坐在原地,在探讨以太坊。
先说说我自己。
众所周知,我是一个比特币的忠诚支持者,但是我不算是 BTC maxi ( 翻译过来大概相当于追星的唯粉。我不是唯粉 ),我也喜欢以太坊、BNB 和 Solana,并且乐于研究它们。
我第一个以太坊钱包,其实并非 MetaMask,而是一个远古钱包叫做 My ether wallet,这个钱包过于原始,因为我每次登录都要先上传一个文件,叫做 keystore,然后输入密码解锁那个文件,才能使用它。
我之所以想要注册一个以太坊的钱包,是因为当时的我想买一只加密猫。
当时两只猫可以生孩子,有些猫有稀缺特征,每只猫的生产速度也不同,这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,然后供大家炒作。
而我第一次用 MetaMask 则要追溯到 2020 年,当时是为了炒算法稳定币的鼻祖叫 AMPL,它的特点是如果涨过 1 块钱,就会给每个人印钱。如果跌破 1 块钱,它就会从每个人余额里扣钱,通过调节供需来达到稳定币的效果。
两个钱包,实际上是两个时代的缩影,事实上,我把以太坊大体上分为 4 个时代:
-
第 0 时代(2015-2016):以太坊诞生
-
第 1 时代(2017-2019):ICO 时代
-
第 2 时代(2020-2022):DeFi 时代
-
第 3 时代(2023-2025):LST 时代
-
第 4 时代(2025- 今):资产时代
以太坊在 2015-2016,其实只有一招,就是智能合约。当时这绝对算新鲜玩意,因为其他山寨,例如瑞波币、莱特币都没有这东西。
当然了,人们对于智能合约的开发也是非常浅薄的,直到 2017 年,大概大家只用它来发币。
毕竟,我特么还用 My ether wallet 这种反人类的钱包呢,怎么可能发展出 Dapp 呢?
但是,能发币这一项就够了。过去想要发个币,需要修改代码(例如把 Bitcoin 几个字改成 Litecoin),需要找矿工来支持,需要时时监控网络的稳定,麻烦极了。
至少 80% 的人们只是想要一个币来炒而已,根本不甚在意它的底层机制究竟是什么(现在甚至连叙事都越来越不重要了,很后悔当年的我,没有及时通透地理解这句话)。